“这个生产许可证,填补了长阳中蜂产业的空白,也走出了公司转型的第一步。”8月3日,在湖北老巴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董事长毛卫国展示着手上的生产许可证。他说,欣喜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。
“清江好水出好鱼。”过去依托这一江清水,在长阳,“老巴王”的拳头产品——清江风味鱼,可谓家喻户晓。“其实,早在2017年我们就在谋划转型。”毛卫国说,2017年,清江库区全面禁养,养殖网箱全部拆除,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,稳中求变,转型开发土家萝卜糕等特色农副产品。
随着长江十年“禁渔令”的实施,“老巴王”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如何转型突围?毛卫国早已做好了准备:先行一步,主动转型,投身中蜂产业,避免原材料短缺的窘况。
近年来,长阳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蜂产业发展,提出以中蜂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,将中蜂产业列入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,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班子成员主抓,以协会为纽带,以企业为推手,全面推进中蜂产业链的健康发展。这让毛卫国看到了这份“甜蜜事业”的发展契机。
“长阳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蜜蜂生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,尤其是中蜂,适宜蜜源相对分散的山区及海拔较高地区养殖。”通过向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“取经”,毛卫国了解到,中蜂具有产蜜量高、蜜质优、出工早收工晚等特点。而这些习性和特点,对于长阳来说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产业,特别是贫困户和移民户集中安置点,土地少,劳动力短缺,中蜂养殖恰恰不受劳动力限制。
但毛卫国也了解到,长阳虽有悠久的中蜂养殖历史,但一直都以零星养殖为主,蜂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自产自销,中蜂产业一直很难长足发展。
为更好地了解长阳中蜂养殖现状,“老巴王”和长阳蜂业协会组织专班,对全县中蜂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进行摸底。目前,全县中蜂约6万群,年产蜜量为300吨左右,养殖从业人员达8000人。县内除蜂业协会和13个专业合作社外,没有相应组织规范管理,传统粗放式养殖模式居多,新技术推广普及应用水平低,技术落后,蜂蜜产量低,基本处于“望天收”状态。
看到了时机、抓准了关键问题,今年复工复产后,毛卫国第一时间带队,并邀请长阳蜂业协会专家同行,带领公司生产、技术及销售人员一行,到武汉、恩施等地实地学习考察,经过不断论证,最终确定了转型方向。
说干就干。“老巴王”投资近500万元改造蜂蜜生产加工车间,购置生产设备,新建1条蜂蜜浓缩分装加工生产线,并于6月15日取得生产许可证。“通过‘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’的模式,蜂蜜产品将带证上岗,销售渠道也扩展到商超、电商平台,有效解决制约农产品销售标准化、品牌化发展难题。”毛卫国说,为保证蜂蜜品质,目前公司正在着手打造产品追溯系统。
“老巴王”计划分期分批组织有意愿的农户,尤其是贫困户,开展养蜂专业技术培训。预计到本月,蜂产品加工车间可投入试生产。全面投产后,年加工蜂蜜产品可达1000吨以上。